探伤后能否进行堆焊取决于缺陷的类型、尺寸、数量以及分布等,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的标准也存在差异。以下从常见的探伤方法及通用判定标准为你介绍:
1. 常见探伤方法及缺陷显示
超声探伤(UT):
通过超声波在材料中传播,根据反射波的情况来检测内部缺陷。若检测到的缺陷回波信号幅值较低,且缺陷尺寸小于相关标准规定的允许值,例如在压力容器制造中,对于一般的非关键部位,单个缺陷指示长度小于一定数值(如 10mm ),且缺陷间距符合要求,可能满足堆焊条件。
射线探伤(RT):
利用射线穿透物体,根据底片上的影像来识别缺陷。当底片显示的气孔、夹渣等缺陷的大小、数量和密集程度在相应标准的合格范围内时,比如按照 GB/T 3323.1-2024《金属材料 焊缝破坏性试验 第 1 部分:熔化焊焊接接头的射线照相检测》,对于特定焊接接头质量等级规定的缺陷点数和单个缺陷尺寸限制,在允许范围内可考虑堆焊。
磁粉探伤(MT):
适用于铁磁性材料表面和近表面缺陷检测。当磁痕显示的缺陷长度、宽度较小时,如表面裂纹长度不超过相关标准规定(如 3mm ),且数量较少,可认为满足堆焊前提。
渗透探伤(PT):
主要检测非多孔性固体材料的表面开口缺陷。若渗透剂显示的缺陷痕迹浅、长度短,例如一般机械零件表面线性缺陷长度不超过 5mm ,且数量不多,可考虑进行堆焊。
2. 通用判定标准
缺陷性质:
一些不影响结构完整性和性能的非危险性缺陷,如微小的气孔、夹渣等,在满足尺寸和数量要求时,允许堆焊。但如果探伤发现裂纹类缺陷,特别是具有扩展倾向的裂纹,通常需要先采取特殊处理措施,如裂纹消除、评定裂纹对结构的影响等,确认不会因堆焊导致裂纹扩展等严重后果后,才可以进行堆焊。
缺陷尺寸和数量:
不同的工程应用和行业标准对缺陷尺寸和数量的允许值有明确规定。例如在电力行业的汽轮机叶片修复中,对探伤发现的缺陷,单个缺陷尺寸和一定面积内的缺陷数量需符合相应的检修标准,才具备堆焊条件。
工件使用要求:
若工件用于承受高应力、高压或在恶劣环境下工作,对探伤后缺陷的允许程度要求更为严格。例如航空发动机部件,探伤后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可能影响性能的缺陷,只有当缺陷完全消除或降低到极低水平,经过严格评估后才可能进行堆焊;而对于一些对性能要求相对较低的普通机械零件,探伤合格标准相对宽松。
以上内容由耐磨焊丝厂家天津雷公焊接材料有限公司编辑 咨询电话:18202593233
|